元宵節,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,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。
元宵節是個很古老的節日,如果從西漢時算起,它在中國已經綿延存在了兩千多年。以古代歷法而言,正月是農歷的元月。《說文解字》里記載:“元,為始;宵,為夜。”正月十五則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是“一元復始”、大地春回的夜晚,所以名之為“元宵節”。正月十五有張燈之俗,故又名之為“燈節”。“元宵節”的節期為正月十五日,又名“元夕節”、“上元節”,民間亦稱其為“正月十五”、“正月半”。宋以前,元宵節多稱“元夜”、“元夕”、“上元”,而宋以后的文獻則多見“元宵”一詞。
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,其形成經歷了較長的過程。關于其起源主要有:其一為漢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說,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,漢武帝時“太一神”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。司馬遷創建“太初歷”時,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。其二為佛教起源說,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漢明帝時期,其興起與佛教東傳有關。其三為道教“三元說”,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,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,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。主管三元的分別為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樂,故上元節要燃燈。從唐代起,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。
“鬧”,是元宵節主題,有賞花燈、吃元宵、猜燈謎等傳統民俗活動,舞龍燈、踩高蹺、劃旱船等傳統民俗表演,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。“湯圓”也稱“元宵”,是節令食物,寓意團圓美滿的美好期許。
祈福,是節日重要的文化主題,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蘊,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元宵節,已是中國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地位的凸顯與正月初一“歲首”有密切關系。農歷正月十五日夜晚,天上明月高懸,地上彩燈萬盞。人們吃元宵、觀燈會、賞花燈,猜燈謎,舞龍燈,游樂賞玩,其樂融融,美其名曰“鬧元宵”。元宵節的歡聚、熱鬧、喜慶,承載和表達了人們期盼生活團圓、紅火、幸福、美滿的意愿與祈求。
標源在此祝您元宵節快樂,闔家歡樂,團團圓圓!